*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防治房颤也要“因地制宜”。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西方国家的房颤患病率比亚洲人群的要高,然而亚洲地区人口基数大,房颤患者的数量其实并不少。
而且在医学文献库中检索“房颤”,大部分数据都来自于欧美人群。但我们在诊治房颤时,应该考虑到亚洲人群的特点,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指南或专家共识。
年4月5日,医院的Ngai-YinChan教授在第71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上讲解了亚洲地区房颤的特点及诊治要点。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医疗,一起看下去吧~
患病率越来越高亚洲学者为了了解房颤在亚洲地区的患病率,做了一个荟萃(meta)分析,其中纳入了58篇来自8个亚洲国家的文献[1]。他们统计得出,在社区中房颤的总体患病率为1.8%(范围为0.37-3.56%);医院里房颤的总体患病率为8.5%(范围为2.8-15.8%)。这很好理解,医院本来就是患者集中的地方,所以会产生偏倚。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社区房颤患病率是这8个亚洲国家中最高的,“3.56%”这个最大值端点就来自我们国家(图1)。
图1亚洲地区的社区房颤患病率
来自台湾的研究人员利用临床预测模型[2],预测了未来30年房颤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无论是韩国还是台湾,患病率都是逐年攀升(图2)。
图2临床预测结果
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房颤的筛查,以免诊治过迟,患者不知不觉就发生了脑卒中。版亚太心律学会(APHRS)指南对房颤筛查的要点做了归纳,Ngai-YinChan教授总结如下:
筛查对象:≥65岁者进行随机筛查;≥75岁者进行定期的系统筛查;>50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D)患者和卒中后患者必须筛查;
筛查手段:数脉搏,量血压,手提单导联心电图(ECG),智能手表ECG,智能手机测运动心率(PPG);
诊断方法:12导联ECG,专家读图;
管理要点:评估卒中风险、症状严重程度、房颤负担和心房基质病变程度,卒中高风险者需使用口服抗凝药(OAC)。
并发症风险越来越大台湾学者分析-年台湾房颤患者的随访数据发现,房颤患者年龄越大,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概率越大。假如是个20多岁的年轻小妹/小伙,得了房颤基本没啥不舒服。但如果是65岁的大姨/大伯,意外事件发生率就升高到了2.7%;≥90岁的长寿老人发生房颤意外事件的概率则攀升到24.6%。
图3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另一项Kim主持的韩国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3]。而且他们还专门把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挖出来,分析了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在9年间的变化趋势(图4)。结果显示,CHA2DS2-VASc≥2的患者比例从68.8%升高到了81.2%,HAS-BLED≥3的患者比例从39.3%升高到了59.1%。也就是说,这些年来,亚洲地区的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或出血了。
图4韩国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变化趋势
不难推测,随着亚洲地区房颤患病率的增加和并发症风险的增大,房颤造成的医疗负担越来越大。Kim在他的其他研究中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从年到年,因为房颤花的钱每年都会变多[4]。
此外,还有一个疾病与房颤关系密切——RHD。RHD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几乎2个心脏病患者中就有1个患RHD。慢性RHD高发于亚太地区和非洲,是亚洲的一种“特色病”。由于RHD使心脏发生结构和基质改变,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房颤,发病率高达21.8%。
Ngai-YinChan教授指出,高龄、左心房扩大、心功能下降和二尖瓣狭窄是RHD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信号。而同时患有RHD和房颤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卒中、系统性血栓或死亡的风险将显著升高。
NOAC是大势所趋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推广使用,亚洲地区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逐渐减少。在台湾学者所做调查中(图5),年4月之前,人们仍然全部使用华法林抗凝。直到年1月,达比加群酯首先进入台湾房颤患者的市场,拉开了使用NOAC抗凝的序幕。后来,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先后加入了NOAC抗凝阵列。到年3月为止,NOAC已经被大部分的台湾房颤患者使用,还在用华法林的患者不到三成。
图5亚洲地区使用抗凝药类型的变化
COX分析证实,换成NOAC抗凝后,房颤患者发生共病、卒中、出血等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而且,Ngai-YinChan教授指出,亚洲人与其他地区人群相比,有更高的出血风险,其中的原因还有待探究。但NOAC的抗凝效果在亚洲人和其他地区人群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而且安全性也差别不大。
最后,Ngai-YinChan教授强调,坚持按医嘱规律服药是NOAC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吃药不规律,相当于没吃。
总结尽管亚洲地区的房颤流行率低于西方国家,但患者数量众多。近几十年,亚洲地区房颤的患病率会持续增加,且房颤并发症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RHD在亚太地区的高患病率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将大大增加国家的医疗负担。
专家简介Ngai-YinChan教授
?医院、医院老年病学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荣誉副教授
参考文献:[1]BaiYetal.Theglobalburdenofatrialfibrillationandstroke.AsystematicreviewoftheclinicalepidemiologyofatrialfibrillationinAsia.Chest:(4):-20
[2]ChaoTFetal.focusedupdateoftheconsensusguidelinesoftheAsiaPacificHeartRhythmSociety(APHRS)onstrokepreventioninatrialfibrillation.JournalofArrhythmia;37:-.
[3]KimDetal.10-yearnationwidetrendsoftheincidence,prevalence,andadverse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zz/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