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心慌”的时候吗?你会重视它吗?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心血管疾病已逐渐升级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但生活中不少人却并不走“心”,认为心慌也就一下下,没造成多大影响,便放任不管了。可你知道吗?心慌可能提示你是房颤,而房颤可能导致中风,房颤中风的死亡率相当高。
1房颤的门诊量占到三成左右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者超过万人。温医大附属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林捷估算,房颤患者占到了整个科室门诊量的三成左右,这个量还是不小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在增长,7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可达10%。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病。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从临床来看,不少人是在体检时或中风后被查出患房颤的。它的最典型症状就是心慌,有时可能无任何症状,一般可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大部分人对房颤还是挺重视的,特别是有中风病史的,一般跟他一讲,他就会意识到该病的严重性。但也有些人,可能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会认为房颤没什么大不了。”林捷表示,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比如冠心病,房颤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不过,它最大的危害当属会引发中风。
2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房颤时,心房跳动快,心房收缩功能大幅下降,血液容易在左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中风。房颤是因,中风是果,血栓形成是罪魁祸首。有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高5倍。
那么,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林捷介绍,欧洲心脏病协会房颤处理指南提出了一个评分系统,总分值是9分,分值越高中风的风险也越大。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
“由此可见,年龄、基础病症是房颤中风的两大因素。”林捷表示,高血压与房颤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不仅会增加患房颤的风险,还会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糖尿病、冠心病也会增加房颤的几率。因此,控制好上述病情,才能有效预防房颤的发生。
3切莫随意停药或增大药量目前,对于房颤的治疗,普遍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栓塞。但在临床上,林捷发现有的人会擅自停药。之前他就碰到一名女性患者,六十来岁,一直在服用抗凝药物。结果有一天,听邻居说,这药不能长期吃,吃了会依赖,然后又说起认识的一个人也是房颤,都没吃药,也没啥事。这患者一听,就断药了,结果中风了。还有患者,擅自加药,本来吃2颗,一天竟然吃了4颗,第二天,两条胳膊都是淤血,这是用药过多导致的出血。
林捷表示,由于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比较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因此服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能擅自停药或加药。也提醒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定期抽血监测自己的血凝情况。
有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来抗凝,事实上是服错了药。林捷解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而非抗凝血因子的药,如果是动脉血管硬化、心脏支架等,可以服用阿司匹林,但对房颤的话,其实是没有作用的。
除了药物治疗,林捷还提到手术治疗,像介入手术、微创手术、外科手术等,但在推广上均不如服药的接受程度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