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与衰老关系很大的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就是老年人,我国房颤患病总人数超万,新发患者还在不断增多,疾病负担逐渐增大。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血栓引发的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10%~20%的房颤患者在未来会发生严重的致残性卒中。”
由于房颤伴随年龄增长而发病风险增加,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不管有没有病都应去做房颤筛查。
对于房颤的风险和治疗,下面给予解读:
1.正常情况下,心房收缩能将心房内的血液泵入心室内,进而心室收缩将血液输送至大血管。房颤时心房不规则的颤动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心房内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到身体各个重要脏器,导致血管栓塞。其中,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房颤时心脏跳动不规则,会使人感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精神不振,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些人出现原有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症状加重。
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7%,房颤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房颤患者患血栓的风险大约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倍,需要注意的是,房颤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头晕头痛、昏迷,一侧肢体瘫痪、失语,视物不清,腹痛,腿或手臂发白、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发生血栓,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3.预防房颤卒中,阿司匹林作用并不大。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大众普遍误以为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房颤患者应该选择抗凝药物。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故不能用阿司匹林代替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防房颤卒中的发生。服用抗凝药物后,机体凝血收到影响,发生出血后不易止血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例如,静脉抽血、刷牙出血、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等等。发生轻微出血时,可先咨询医生,及时复查INR。发生严重出血的情况极少,如血尿、呕血、黑便甚至突然意识不清或活动不利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医院急诊就诊。出血往往与患者自身的疾病有关,寻找原发病并进行治疗也非常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zfxfczz/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