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每个人
就有1个房颤患者
75岁以上人群中,每10人
就有1个房颤患者
房颤是中风的重要“帮凶”
▼
房颤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在中国,20%以上的中风由房颤引起
房颤导致的中风是最严重的缺血性中风
……
很多人也是谈“房颤”色变
房颤6个预警信号,千万别不当回事
把心脏比作一个房子,心脏壁上布满了房子里的电路,房颤是最常见心房电路紊乱现象。通常来说,正常的心跳是60~次/分钟,当心跳出现过快、过慢、不规则时往往就是房颤。
房颤有6个预警信号
大家一定要知悉~
1、胸口莫名的跳动感,时而持续时间长,时而短促。
2、脉搏时有漏跳一拍,且时快时慢,极其不规律。
3、活动后会有加重感,且可能伴有气短气促。
4、容易疲倦,体力大不如前。
5、时有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症状。
6、甚至有过头晕、昏厥等不适症状。
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切不可疏忽大意。
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病科主任杨水祥介绍说,房颤发生时心跳往往快而不整齐,频率可达次/分钟左右,可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及眩晕等症状,易诱发脑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等临床危急重症。
房颤发生30秒,就可能引起脑梗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凝块,血凝块脱落后可随血液流至全身,导致多脏器栓塞。
房颤发生30秒左右即可引起脑梗,房颤可使脑梗的发生率增加5到8倍,临床上大约有15%-30%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由房颤所致。
房颤的致死率、致残率及远期预后与恶性肿瘤相当。也有些患者症状不明显,可能与神经末梢损害有关,不等于脑梗等并发症不会发生。
——杨水祥
她的房颤治好了
惊喜!20年房颤终于不犯了
拿到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赵女士简直是喜出望外。
“我之前做过一个心电图检查,说是正常的窦性心律,我都不敢相信,就又做了一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果然是正常,一次房颤都没有,真是太让我高兴了!”医院心血管病科记者见到了这位前来复诊的有着20多年病史的房颤患者。
据悉,年过七旬的赵女士从年就被诊断为房颤。患病20多年来,赵女士虽然没断过治疗,但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刚开始时还只是偶尔发生;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持续性房颤,总是感觉乏力胸闷,上四层楼都得歇两回。
纳闷:为何她的房颤不再犯了
很多人会觉得纳闷,不是说针对房颤的治疗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吗?为何赵女士康复了?
事实上,赵女士也和大多数房颤患者一样吃药来治疗,但始终没有摆脱,备受折磨,直到听说可以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就果断来了医院。
杨水祥说,其实像赵女士这样的持续性房颤且病程较长的患者,病史长,而且也容易出现心脏扩大等问题,并不是太符合手术指征。
但是由于赵女士坚持要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杨水祥教授反复研究,终于为她量身制定了射频消融方案,采取“疤痕隔离术”进行手术。
杨水祥教授(右一)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手术中
也就是这次手术后,赵女士的不适症状消失,一年后复查,房颤已经消失。
解读:啥是疤痕隔离术
“疤痕驱动”假设,是杨水祥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科研实践及起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手术经验,而提出的。
心血管病科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
(上下滑动下方文字即可查看)
疤痕驱动的原理
简单地说,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或受高血压、心肌缺血、炎症等影响,导致心房纤维化,即在心房内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纤维化疤痕区域,而电流在这些疤痕内的传导缓慢,会绕着疤痕“转动”。
心房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疤痕,就会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围绕疤痕“转动”的电流,小疤痕转得快,大疤痕转得慢,这就导致了房颤有时快、有时慢、快慢不等、强弱不等的现象。
这种由大小不等的纤维化疤痕内传出,并围绕这些疤痕转动(即驱动)的电流及其相互影响,导致了心房内电流的异常传导及紊乱,就引起了房颤。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杨水祥教授在传统手术环肺静脉隔离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疤痕隔离术”,即结合“疤痕驱动”折返部位消融,这种新的射频消融方法用以治疗房颤,相对来说成功率更高。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患者
不妨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
专家档案
?杨水祥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家简介: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病科主任;“京城名医”(第二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名医”评选);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业务专长:擅长心律失常-房颤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衰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等技术。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丰富。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医院门诊“心律失常门诊”。
--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海霞
编辑/夏惠芳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