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景,秋韵曲江长。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日前成功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七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会议(CSC)。
重视房颤危害,成立“中国房颤中心”
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万,新发患者不断增多,疾病负担逐渐增大。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50~59岁患者因房颤导致卒中的每年发生率为1.5%,80~89岁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达23.0%。
据估计,10%~20%的房颤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大的威胁。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房颤无疑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国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患者知晓率仅为40%;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高估出血风险,患者抗凝药的应用率仅达30%;房颤诊疗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基层诊疗水平十分有限;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长期治疗依从性较低等等。
9月9日上午,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房颤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房颤中心将携手多方力量,从房颤早期筛查、卒中精准预防、节律规范治疗、房颤综合管理等四大板块建设入手,并成立与之对应的四大专项专家协作组,全面优化我国房颤管理,持续提高房颤诊疗质量。
心衰——心血管疾病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
9月9日下午,中国心衰领域中的权威专家汇聚一堂,携手开启“中国心衰中心建设”项目。
葛均波院士介绍,我国心衰管理临床工作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我国心衰患者数量众多,预估万人,每年新增50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到心衰,预后很差;
2、目前国内心衰的治疗还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年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显示,患者出院时使用传统“金三角”药物的比例低(约为50%);而门诊心衰患者应用这些药物时,达到指南推荐靶剂量的比例更低;
3、患者长期治疗和随访严重缺失,复诊率低。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组长杨杰孚教授介绍了“中国心衰中心建设“项目的核心内容和特点:1个标准,2个实施,3个结合。
1个标准就是“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标准”;2个实施是指:实施“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和评估体系,实施线上和线下全方位继续教育平台;3个结合:结合数据库反馈给予中心建议意见,结合理论和临床病例实践授课,结合学会力量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心衰管理可持续发展。
高龄老年人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我国高血压患者总数将近3亿,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超过0万,居世界之首,仍在持续增加。年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4.7%和6.1%,老年高血压患者则为32.2%和7.6%。
高龄高血压的特点
随年龄增加,动脉硬化加重,血管弹性降低;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减退;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肾功能下降水盐代谢能力衰弱;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内分泌功能减退。因此,高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80岁以下患者有所不同。
临床特点:
1.收缩压升高为主;
2.脉压增大;
3.昼夜节律异常;
4.血压波动大
(1)体位性血压波动
(2)清晨高血压
(3)餐后低血压;
5.白大衣高血压;
6.假性高血压;
7.继发性高血压不少见;
8.并存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靶器官损害严重。
评估指标
1.高龄患者治疗前的评估;
2.起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90mmHg;
3.降压治疗目标值:
(1)不合并临床并存疾病的高龄患者,血压目标值<~/90mmHg;
(2)合并心、脑、肾并存疾病的患者,首先将血压降低至</90mmHg,若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降到</90mmHg
(3)高龄患者血压不宜低于/60mmHg
(4)避免过快降低血压,3个月血压达标。
降压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
1.首先使用小剂量单药作为初始治疗,避免血压过低;
2.应选择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药简单、依从性好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长效CCB、ACEI或ARB;
3.若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推荐小剂量联合用药;
4.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5.伴发有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亦可以选用α受体阻滞剂;
6.应警惕多重用药带来的风险和药物不良反应;
7.清晨高血压患者,应选用平稳、长效的降压药物,并根据高血压特点选用用药时间。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应避免诱因,并考虑调整治疗用药。
高龄高血压的管理
1.高龄老年人生活方式干预;
2.高龄患者的综合评估和综合治疗;
3.推进家庭、社区和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支持。
管理清晨血压平衡降压达标
清晨醒后1小时内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小时或清晨6:00~10:00的血压称为清晨血压。当血压晨峰≥37mmHg时,冠状动脉事件增加45%,所有心血管事件增加30%。
清晨高血压定义
1.清晨醒后1小时内家庭血压≥/85mmHg;
2.起床后2小时的动态血压记录≥/85mmHg;
3.早晨8:00~10:00诊室血压≥/90mmHg。
清晨高血压分型「晨峰」型:
晨峰型:凌晨血压突然升高(高于夜间平均血压的30%)。
反杓型/非杓型:在夜间和清晨血压都持续升高。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1.清晨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2.清晨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相关。清晨血压与肾脏损害也密切相关;
3.清晨血压对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清晨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清晨高血压
1.老年患者血压易于波动,清晨高血压多见;
2.老年清晨血压升高呈现季节性变化;
3.清晨时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4.老年患者常存在睡眠障碍;
5.钠盐摄入量增加。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提出的清晨血压管理流程
清晨血压管理的目标
清晨诊室外血压:清晨诊室未服药前,血压</90mmHg;
清晨家庭血压:通常是凌晨6:00~10:00,血压</85mmHg;
指南推荐半衰期24小时及以上的药物作为控制晨峰血压的重要手段。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尽可能使用给药1次/天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年清晨血压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中提出:使用半衰期24小时以上,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用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的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
清晨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时间
杓型清晨高血压患者在清晨锻炼前30~60min服药,使降压药物峰效应与血压清晨高峰相对应;
反杓型和非杓型的清晨高血压患者在睡前给药;
如果服用多种药物,最好分为清晨和夜间两次,晚上7时服药控制患者晚上8~10时的血压峰值更为合理;
老年患者清晨运动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最佳运动时间为16:00~18:00。
来源:丁香园、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医师在线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zz/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