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房颤症状 >> 房颤临床表现 >> 正文 >> 正文

杨新春房颤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

来源:房颤症状 时间:2017-11-17
医脉通导语

在年举办的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杨新春教授做了题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的精彩报告。

目前,我国的房颤消融治疗人数快速增加。自年至年,我国的消融患者数量已从数百例增长至了例。导管消融治疗在维持窦律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概念是指术前3周、术中至术后2~3个月,该过程需要抗凝治疗来配合手术治疗。导管消融属于比较复杂的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可能较高,所以在此期间对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已有的临床研究提示,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术中存在不同的卒中风险,所以围术期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n=)显示,房颤消融患者在围术期发生症状性脑梗的概率为0.4%,无症状脑梗概率为14%。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的围术期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左心房血栓形成可见于超过10%的房颤消融围术期,包括使用长血管内鞘管、多重定位和消融导管的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卒中相关血栓可能来自:

术前的左心耳血栓(TEE检测不出者);

术中穿刺针和鞘内血栓;

左房鞘管内血栓形成;

导管表面形成血栓;

气泡形成;

消融损伤组织表面形成血栓、焦痂;

术后左心房、左心耳顿抑;

抗凝策略失当。

围术期血栓形成/栓塞成因可能包括:①射频消融术导致内膜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并活化血小板;②术中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③术后压迫止血。卧床使血流缓慢,产生高凝状态。优化抗凝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围术期的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

围术期抗凝策略

年HRS/EHRA/APHRS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推荐,消融术前至少进行3周以上的抗凝治疗,并且应用食道超声检查排除血栓;术中需应用肝素抗凝,监测并维持ACT(~s);术后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左右。

年发表于《心律》杂志的研究显示,围术期严格不间断华法林抗凝能够减少无症状性卒中的发生率。由于术中需要肝素抗凝,所以以往我们会在术前停用华法林,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治疗,但是最新的证据显示,不间断华法林抗凝优于肝素桥接治疗,间断华法林抗凝是围术期栓塞的最强预测因素。入选了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n=)显示,不间断华法林抗凝优于肝素抗凝;出血风险方面,不间断华法林抗凝至手术时的肝素治疗没有增加出血风险。围术期华法林抗凝的治疗窗更窄,INR合适范围为2.1~2.5。对20个欧洲国家、78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多数的欧洲中心都在采用不间断的华法林抗凝,尤其是在一些超大中心。

术后长期抗凝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尚有争议,目前国内多数电生理中心均采用房颤相关指南推荐的方案:

①所有患者房颤消融术后均接受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②术后2个月后是否停止抗凝治疗,取决于患者卒中危险因素,而不是房颤复发与否或房颤类别;③对于CHA2DS2VASc≥2的患者不推荐术后停止抗凝治疗。

年发表于《Heart》的国际注册研究提示,导管消融较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及死亡风险,将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降至无房颤人群水平。针对0余例消融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消融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与无房颤患者相似。年公布的DISCERNAF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消融后可能依然存在无症状房颤。对36个加拿大电生理中心的调研显示,11%的中心对消融术后1年未复发且CHADS2≥2的患者停用OAC,89%中心继续使用抗凝药物。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不推荐单纯以避免抗凝治疗为目的的导管消融,导管消融维持窦性心律主要是对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围术期抗凝的待解之谜

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抗凝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







































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广东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fclcbx/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