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房颤消融并发心脏压塞的处理:与传统延迟拔管相比,早期拔管安全有效且能降低止痛药应用和住院留观时间(作者MichalaE.F.Pedersen等)
传统观念认为房颤消融并发心脏压塞穿刺引流管后需留置观察12-24h,以监测引流量的变化。然而,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容易引发严重的疼痛反应,常常需要给予止痛药物治疗。临床实践也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保留引流管之后的引流量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没有进一步出血的证据下早期拔除流管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3例患者在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因心脏压塞(低血压或收缩压80mmHg)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的住院资料。18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观察17(5~23)h后拔除引流管(即延迟拔除组),25例患者在无引流液后1.5(0.5-3.5)h拔除引流管(即早期拔除组)。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消融术式、围术期抗凝策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两组均未出现拔除管后再次穿刺引流。与延迟拔除组比较,早期拔除组患者术后发生需要药物止痛的疼痛反应明显较低(8%vs72%),住院留观时间明显缩短[3(1~9)dvs4(2~60)d],重启抗凝治疗时间明显提前[2(1~7)dvs3(2~14)d]。
由此,作者制定了一套房颤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住院观察流程:一旦心脏压塞诊断明确,立即给予鱼精蛋白和心包穿刺引流。如果心脏压塞和低血压症状不能缓解,应立即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如果心脏压塞和低血压症状可以缓解,则夹闭引流管观察30min。如果没有出现进一步心包积液积聚,则可立即拔出引流管。如果心包积液再次出现或引流量超过20ml仍需要逆转抗凝治疗,则需要持续引流,进而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该研究提示心包穿刺引流后如果症状明显缓解且无引流液继续增加的迹象,尽早拔除引流管是安全的,并且能够降低因长时间留置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和尽早重启抗凝治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将非房颤消融并发心包积液、迟发型心包积液和立即开胸外科等患者排除在外。
图:房颤消融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的方案
刘俊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心内科学医学博士
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德国心脏病中心(柏林)访问学者
中国医学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心电学组委员
长期从事心律失常诊断和介入治疗(包括三维标测系统Carto3/Ensite/心内超声导管(CaroSound)指导的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远程心电监测等。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hexiang.net/xzfcdzz/140.html